这多年来我一直在钻研的技术

Architecture Internships Abroad因为我是看到tinyfool 《那些年我赶过的时髦技术趋势》,在赞叹的时候,也让我对我有好些回忆,所以想写一篇回忆贴,本来觉得回忆是件挺让人沮喪的事,因为是老了的表现,但我写着写着,就歪了楼。看来,我还不老,还在拼博。下面是很多我的唠叨,你喜欢就读读,不喜欢就TLDR – Too Long, Don’t Read!

自从98年毕业,到今天,参加工作有18个年头了,加上在大三的时候就为两个在外面接活的老师程序,到今天,写的程序被用到生产线也有18个年头了。

背景经历

要说明我技术上的“性取向”,还得我说说的我的一些背景和经历。

我这18年,大约分三个阶段:

  • 1996年-2000年入门乱来期,大三大四加在银行工作的两年。
    • 用Powerbuilder/Delphi在WindowsNT/SQL Server上做了好多个MIS管理软件,有酒店的,有送水的,有OA的。
    •  用Java的Applet做了一个Web的教学课件,用于在Win95/IE3.0中演示操作系统中的各种调度和算法的动画,得了个全国大学生挑战者杯的鼓励奖。
    •  用Delphi的ISAPI技术以及PHP/ASP给一些公司和大学做过几个网站。

  • 2000年-2010年技术学习期,这十年,我主要的编程语言是C/C++。
    • 前两年在银行用C语言在Unix(AIX/Solaris/Sco Unix/HP-UX..)写各种银行业务(用C语言写),用C写操作SQL,操作界面,写业务交易逻辑,一切都用C……,这是一个C语言的年代,当时,全国的银行都在做大集中,银行是当时行业里最大的软件系统了,所以,我确定了C/C++/Unix的技术方向,我当时的网上签名是,C/C++/Unix才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
    • 然后,2002年在Platform做一个全平台的(包括Unix/Linux/Windows)高性能计算的软件产品,很像今天的Hadoop,当时叫Grid Computing,主要用低廉的x86集群进行大规模的并行计算,主要用于芯片设计行业,如:ARM和德州仪器,或是科研,如NASA,或是国家安全,如影像分析,或是3D动画渲染,如怪物史瑞克……从06年以后,发现很多用户开始从Unix迁移到Linux,于是开始更为关注Linux的Kernel知识。Platform有一套很严谨的软件工程体系,我对严谨的软件工程以及很多的基础的技术的认识在这里形成
    • 2007年在路透做路透全球金融数据Real-Time网络的高性能调优(我在《性能测试应该怎么做?》一文中透露过这个公司的性能要求,是一个实时的数据网络,对于99.9%的网络传输在100Ktps的要低于1ms,技术挑战是很大的),在路透,我只干一个事,就是性能优化,我把我负责的几个系统的性能都提升了8倍到15倍的样子,09年年底的时候,我已把未来3年的优化的活都干完了。所以,这个时期,我也开始了我的经理生涯。我对性能调优,高可用系统架构,研发管理的很多是在这里形成的。
  • 2010年到今天技术沉淀期,这个时间段,主要的编程语言是Java。
    • 这段时间,我加入了Amazon和Alibaba,也就是所谓的互联网公司。这段时间,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Amazon,技术不再是我的瓶颈,大规模的系统,对我也不是问题,而让我收获最大的是,世界前沿的软件设计架构和解决方案,以及做技术的态度和工程的方法,我的眼界、脑洞和视野都巨大的打开,并且在技术管理、工程管理、产品管理、人员管理、公司管理等等管理方面的思维有了质的提升。这段时间,才是我真正技术沉淀的时期。

我的这个背景本来可以更好一些,只可惜运气不太好,本来可以走的更快的,无奈在最关键的时候遇到了两次金融危机,本来可以去硅谷更牛更好的公司见世面,无奈父母身体欠安,只能放弃。

经历决定思维方式

通过我的背景经历,大家不难看到,我基本上都是做一些规模比较大的系统和软件,而且,主要用C/C++/Unix/Linux这样比较晦涩的语言和操作系统。我们知道用C和C++开发,基本上要处理的错误都是和系统底层相当的东西,而上规模的系统和软件,又总是会遇到很多“稀奇古怪”的问题,这些问题,都会逼着我要去了解很多的操作系统、计算机系统、网络、数据库、中间件等等的各种基础或底层技术。

而且我经历的基本上都是非常严谨的软件工程,不能马虎,我有几次马虎的经历,给我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影响,比如,曾经被定性为不适合写代码,因为我的代码太烂,或是出了严重的故障,几乎要跑路去了。所以,我的整个经历,让我养成了,在软件开发上必需也不得不严谨的习惯和价值观体系

大家想想,用C/C++开发一个几乎不能出故障的软件系统,你需要多仔细和多严谨的态度才能达到要求?因此,我的经历让我不能马虎,也不能应付工作,更不能在标准上有所妥协,还需要不断地提高标准,所以,时间一长,我必然,会有如下的习惯:

  • 要做到——知其然,知其所以然。所以,只能不断的学习基础知识以及和这个技术关联的知识,就像Wikipeida一样,当你进入一个词条的时候,就会伴随时一堆新词条,于是,当多年后,我看到 “知识广度是深度的副产品”这句话时,简直就是说到我的心里去了。
  • 要做出工业级的软件。从银行到Platform到Thomson Reuters再到Amazon,软件开发上都会有SLA的要求。我认为,一个软件是工业级还是民用级的,除了功能正确之外,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之一就是在性能和稳定性上有没有SLA。绝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和开源软件都没有SLA。所以,达不到工业级的标准。要达到工业级的标准,就需要花费时间、人力和财力进行非常繁琐的设计、测试评估以及运维管理
  • 工业级的软件来自工业级专业人员和专业软件工程
    • 专业的人员。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外国公司需要的是CS(Computer Science)背景毕业的工程师?因为他们要做的是工业级的软件,这是一门科学,即然是科学,就需要受过良好的科学教育的CS专业的人。
    • 专业的工程。工业级的软件需要有工业级的软件工程,比如,严谨的Design/Code Review,严格的测试,以及完备的线上运维。
    • 专业的工具。这个时候,你就会发现,要做到高级别的SLA,比如包括5个9以上的SLA,人肉干活的能力已经完全跟不上了,你需要大量的专业的与之配套工具。人类之所以聪明是因为会发明工具,所以,这也是工业级的另一个标准——你有多少现代化的支撑工具?

在之前的《开发团队的效率》一文中,我说过——你总需要在一个环节上认真,这个环节越往前就越有效率,越往后你就越没效率。要么你设计和编码认真点,不然,你就得在测试上认真点。要是你设计、编码、测试都不认真,那你就得在运维上认真,就得在处理故障上认真。你总需要在一个地方认真。

认真是痛苦和艰难的,也是需要苦苦坚持的,因为人太容易妥协了,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不小的挑战。老实说,我与很多人对“认真”的标准不一样,所以,产生了很多分歧,很多人说我太理想了。其实,我能理解他们,一方面是因为我的标准是比较高了,另一方面是他们只做过民用级的软件。

另外,在一开始,做惯了工业级软件的我极度地不适应于那些糙快猛的开发方式。不过,我也在调整自己,毕竟,世界不只一种价值观,有的是工业级的软件,有的则是民用级的,还有的只是个玩具,而且还有Java这门语言非常有效地屏蔽了很多底层和基础知识,所以,也不可一概而论,我也在适应一些民用级的软件开发的方式。

后记

从去年我从阿里离开到现在14个月了,这段时间内,我给大约40多家公司做过相应的技术咨询和解决过很多技术问题,绝大多数公司都是因为性能和稳定性的问题来找我的,我给这些公司解决问题的时候,基本都是这样的Pattern:

  • 一开始,发现都是一些技术知识点的问题,
  • 然后,马上进入到系统架构方面方面的问题,
  • 当我再往下解决架构问题的时候,我发现,已经是软件工程的问题,
  • 而软件工程问题的后面,又是公司管理上的问题
  • 而公司管理的问题,结果又到了人的问题上
  • 而人的问题,又到了公司文化的问题……

你看,很多问题,一环扣一环,最终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。我倒不是说,我在抱怨这些问题,我更不是在说能解决这些问题,因为,就像软件工程没有银弹一样,无论你给什么样的解决方案都会有问题,没有问题才是不科学的。我能做的是,观察这个公司的业务形态、和相关的思维方式,以及现有的资源和相应的技术实力,帮助他们从技术到管理上缓解或改善现有的问题。

所以,我基本上来说,这近20年来,我只在专心研究一个事——如何做出一个性能高稳定性好的大规模的系统。在这个方向中,除了很多的基础和底层技术我需要吃透,我还需要在软件的开发工艺,软件工具,以及软件的线上运维,以及相关的管理上不断学习和思考,因为,只有技术、工具、工程、运维、人员这几个方面搞好了,才可能出现一个性能高且稳定性好的系统

之前对于我来说,我一直在鼓吹先进的管理和软件工程以及技术和工具。今天,对我来说,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,在没有这些所谓的先进的东西的时候,除了我自己上手外,我是否还能解决相应的问题?因为我自己已经完全Scale不开了。

有问题就有挑战,我每天都在思考,如何在不完美甚至残缺的环境下,解决这些公司的技术问题。每个人都要给自己一个目标。目前,我给自己的目标是——在残缺的环境下,能让用户不改一行代码,不动任何的架构,不改变用户很糟糕的软件开发的习惯,也不让用户作任何管理上的调整,能提升用户的软件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

因为我相信技术,我相信有更好的技术,可以为用户完全透明的提升性能和稳定性,我大致找到了相应的解,现在,我正在实践的路上,这也许是笔大买卖,所以我不知天高地厚地注册了自己的公司……

(全文完)


关注CoolShell微信公众账号可以在手机端搜索文章

(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酷 壳 – CoolShell.cn ,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)

——=== 访问 酷壳404页面 寻找遗失儿童。 ===——

相关文章

本条目发布于。属于开发分类。作者是
分享到:

发表评论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